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舉辦「國際高科技產業環境安全衛生研討會」
【工業技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於2010年6月20日至24日假新竹國賓飯店舉辦世界半導體產業協會(WSC)「高科技產業環境安全衛生研討會(IHTESH)」,本活動每年輪流於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及台灣舉行,今年是繼2001年後,再次於台灣舉行。為期4天的研討會,共計發表論文約50篇,參加的國外人士約60人,國內約150人,為台灣近年來最盛大的環安衛國際研討會。
6月21日會議由TSIA蔡理事長力行與環保署沈署長世宏進行開幕致詞,隨後邀請北京大學「永續發展基金會」江理事長家駟針對「新經濟的挑戰與機會」進行專題演講,江理事長除分享歐美對於「新技術、新能源、新經濟」之想法外,亦表示全球溫室氣體約有75%的排放來自城市,因此推動低碳城市有其必要性,其執行原則包括:(1)找到合適的減量標的、(2)鑑別排放源、(3)系統化的執行、(4)短時間內達到減量與經濟成長、(5)永續發展讓經濟與環保平衡發展、(6)將區域成功案例推廣至全球。目前全球主要大城市之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常因其複雜性而無法明確掌握,導致減量效益亦無法估算,故建議低碳城市之推動政策,應優先針對有潛力之二級城市或特定區域執行,以有效量化減量效果並制定減排標準。而全球金融危機和全球暖化同樣重要,建議國家應對經濟、環境、公平及教育等面向平衡發展,建構一服務平臺發展低碳經濟,應用新體制、新經濟、新文明和新想法來重建這種經濟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夠永續發展。
第二場演講由工研院曲副院長新生報告「台灣高科技產業節能減碳挑戰與契機」,說明我國政府已於近期提出「國家溫室氣體適當減緩行動」,規劃於2020年將我國溫室氣體排放較BAU情境減少30%。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重要議題,我國政府已投入相關資源發展太陽光電、LED光電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及電動車輛,建議台灣高科技產業應配合政府政策,思考產業轉型之方向,以發展新能源技術、智慧型電網系統、研發綠色電子產品、並結合奈米科技、燃料電池等技術,讓未來產品擁有節能減碳特色。
第三場則由國際半導體技術製造產業聯盟(ISMI)環安衛處長Joe Draina分享未來半導體產業在節能減碳可發展之技術,如減少無塵室氣流以降低超純水的消耗,同時換成更高效率的電動馬達等。
在接續第2天(6月22日)的研討會中則邀請ISMI的Mr. James和成功大學林教授憲德針對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 Design,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和台灣綠色廠房進行專題演講,接著以半導體產業製程含氟氣體替代和處理設備等議程進行研討。第3天(6月23日)則邀請工研院奈米中心蘇主任宗粲針對奈米技術應用於環境安全衛生等相關議題進行專題演講,接著針對半導體廠房廢水回收和廢氣(VOC和COF2)處理等議程進行討論。會中我國環保署也發表了3篇文章,包括:探討台灣光電及半導體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光電產業CVD製程SF6氣體替代技術、以及台灣產業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技術等,獲得日本Toshiba Mobile Display和美國環保署等與會來賓熱烈回響。
本次研討會,除了分享半導體產業的環境安全問題之外,更邀請TFT-LCD產業、太陽能電池產業及LED產業參與,共同攜手為保護地球環境而努力。